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,《足球报》记者陈永日前前往长春净月赛区和龙井海兰江赛区进行深入调查。
谈到赛事的场地设置时,陈永分析道:“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,U15组别和U13组别的场地由标准场地更改为90×64米的场地。原因很简单,场地缩小后,比赛的激烈程度会随之增加,攻防转换次数也会增加,这种情况下,迫使球员尽快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、决策能力,包括技战术能力,以应对更快的节奏和更高的强度。
U15组别和U13组别的淘汰赛阶段比赛确实非常激烈,让人眼前一亮。不过,有部分以传控为主的球队提出了异议,认为给己队带来了难度,小场有利于防反;此外,给各队训练带来了一些困难。”
陈永接着写道:“比赛场地方面,另一个问题是频繁使用导致的,主要出在延边海兰江赛区。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U15和U13组别的总决赛在暑假进行,场地选择肯定以东北地区为主,此次5号场地过度使用的教训,第二届时会全力避免。”
谈到赛事的裁判工作时,陈永接着写道:“8月17日,U15组别最后一场1/4决赛,泰山梯队对阵重庆凤中,马宁+曹奕&施翔的世界杯裁判组,成了本届赛事的一个亮点。
8月13日、15日和17日,记者现场观看了10场比赛,包括6场比赛的全场比赛以及4场比赛片段,净比赛时间非常高。联赛组委会人士告诉记者,此次执法的裁判都是国家级或者一级裁判,且一级裁判都是重点培养对象。
有意思的是,此次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,不少裁判表示‘很不适应’。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部分比赛节奏非常快,转换非常多,几乎没有停顿,小球员们也几乎没有‘卧草’的现象,所以裁判们需要不断地跑,消耗很大,这对他们的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随着中国青少年联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,包括未来质量的进一步提升,中国裁判的水平必然水涨船高,当然,这对裁判的评级、选拔及管理机制,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”